可说是超越了生死,实现了永恒。
《乐》虽然是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的,但是,其中有人生的道理,这才是孔子提倡乐教的根本原因。孔子所说的学文,就是指文献学习,或主要指文献学习。
这当然不是说,从此不要去思考,而是说,只是费心劳神地思考,不以学习的知识为基础,是毫无用处的。孔子并没有现代人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个体观,但是,他对个体的性格、能力、才质、兴趣和特长是十分重视的,也是很尊重的。有了理想原则,社会就会有一个价值标准,就会向这个方向发展。这里举一个不知而作的例子。无知是获得知识的基础和动力,孔子有这种智慧或自知,所以才能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
诚信之对于人,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。[68] 比如子张和子夏,就是弟子中的两个代表,子张志气高远,但往往过之。乐的本质就在于人生的快乐。
子曰:君子谋道不谋食。只要善于观察,善于吸收,就能学到。好古固然是孔子教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,但孔子也是提倡怀疑的。但这并不否定人的先天的素质条件和内在潜能。
当然,这所谓结果,并不是最终结果,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任务,永远没有最终结果,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阶段。[27]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。
躬行君子,则吾未之有得。只要多闻,择善而从,即选择好的接受下来,就能有知。一层含义是指忠恕之忠,是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的为仁之方,即实现仁德的方法。但是,即使是近现代的教育,也是有教育理念的。
孔子教育中的四科,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进行区分的,不是按照事先的计划和设置区分的。事后子路告诉了孔子,孔子说,这是一位隐者。有人认为,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读书做官,即为了做官而读书。因为在交往中,由于经验的积累和互相传递,特别是贤人的榜样作用,人们是知道如何去做的。
孔子固然很重视文,但他更重视行,二者相比,行比文更重要,所以他主张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[36],还主张学而时习之[37]。[4] 子路的话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。
有趣的是,在近代以来的大学中,确实有语言、文学、政事(即政治)、德行(即伦理)这样的系科设置。礼云礼云,玉帛云乎哉?乐云乐云,钟鼓云乎哉?[32]礼和乐都不在于它的外在形式,而在于它的实质内容。
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,未有小人而仁者也。弟子们有些怀疑,孔子说:与其进也,不与其退也,唯何甚?人洁己以进,与其洁也,不保其往也。这里的洁己,有严格要求自己以洁其心志的意思。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著名例子。虽然古代的文学与当今的文学并不完全一样,但是,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,孔子教育的分科,从某种意义上说,是近现代教育的雏形。在孔子的学生中,这十人是最突出、最有成就的,也是最有代表性的。
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宰我,栽什么树。由于音乐具有巨大的教化功能,而且以使人快乐为其根本特征,因此,孔子以成于乐说明学习的最后完成。
[66] 子路和冉有都问同一个问题:听到后就去实行吗?但孔子对冉有的回答是听到后就去实行。[42] 就是说,所谓君子者,先把要说的话实行了,再说出来,这样才有说服力。
广义而言,文就是古人积累起来的一切文化知识,是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只要坚持不懈,就能进入很高的境界。
扣其两端就是一种方法。必也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者也。孔子解释说,冉有性格退缩,所以要他勇敢些。子曰:是道也,何足以臧?[65] 第一条材料,说明孔子对子路的勇敢精神的信任和高度评价。
《诗》即《诗经》,是古代的诗歌总集,表达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和愿望,特别是其中的《国风》,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古人的生活状况和风土人情、悲欢离合。[55] 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是不要在口头上夸夸其谈,而要在行动上把事情做好,这就是好学。
孔子似乎没有提出为什么的问题,但是却提出了如之何的问题。其实,两种解释有相通之处。
这就是博文约礼的意思。教育是他一生的主要事业,也是他一生的最大乐趣。
子夏曰:‘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。这虽是孔子弟子的记述,但是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实际情况。孔子说,子路的瑟,为什么到我这里来弹呢?学生们听后便对子路不敬,即不尊重。(二)学与思的结合 孔子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方法,是主张学与思的结合,为的是使学生得到完整而系统的知识,并懂得如何去学习。
一个人如果有仁心而不合于礼,不免会有些野。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道理,不需要专门的书本学习就能懂得。
实际上,做官和读书是互相促进的。这方面,今人谈论得很多,这里不准备全面讨论。
子闻之,曰: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《乐》即《六经》中的《乐经》,也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教材。